作者:张扬 核稿:赵耀锋 编发:高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4月7日下午,建工学院教工党支部在学院会议室组织全院党员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跟着电影学党史·心里有话对党说”的观影活动。影片选择的是2021年由新华网指导拍摄的一部扶贫题材电影《我的第二故乡》,电影改编自扶贫一线的七个真实故事。这七个故事为《托付》《守桥》《小目标》《传承》《姐妹》《绽放》以及《云》,分别对应大时代背景下国家不同策略的扶贫模式:保险扶贫、绿色扶贫、教育扶贫、农村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以及科技扶贫。
观影后,大家进行了感悟交流发言:
教工党支部书记张扬同志说:电影中的第三个教育扶贫故事《传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故事是以中国早期扶贫干部中非常杰出的典型——臧金贵的事迹改编而成。臧金贵在云南永仁县挂职期间四处奔波呼吁,为县里希望小学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工程争取到启动资金。他实施的“济困助学工程”,共扶持特困中小学生288名、大中专生8名。他还亲自收养了十多个孤儿,独力供养他们上学。后来他因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妻子没有忘记丈夫的遗愿,依旧坚持供养这些孩子求学。十多年后,其中一名叫做山吉文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为当地第十八代扶贫干部。这个故事非常打动人,既有父子深情,又有信念的传承。臧金贵身上所展现出的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
赵耀锋同志说:观影后,一直被剧中脱贫攻坚人的奉献精神感动,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甚至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人才。
梁丽娥同志说:《我的第二故乡》从平凡的小人物、小故事出发,展现了基层干部的不平凡。正是他们不忘初心的坚守,砥砺奋进的决心,谱写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新篇章。
赵鹏同志说:一个个感人的脱贫故事,一个个迎难而上的平凡英雄,广大党员、干部心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个收看的人们。脱贫路上总有一大批平凡却伟大的人,用自己的青春筑起致富的道路。将自己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脱贫事业。我们青年党员应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每项工作,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付以全部的热情与信仰跟随党和国家的领导,不断前行!
郭娟同志说:影片选取了7个感人的扶贫工作的故事,它们是各种各样情感的记录,有远赴新疆为孩子实现梦想奔走的师生情、收养倔强孤儿“互不对付”的父子情、守着老桥不愿拆迁的思亲情、为妹妹放弃学业的姐妹情、城市孤岛女孩异乡遇知己的朋友情,还有留守儿童渴盼家人的父母情。厚重的情感力量,让我感同身受,我们所见的阳光明媚和进步,背后都有人在负重前行。
武雯利同志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已过,但扶贫干部依然活跃在脱贫工作的第一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杨瑞同志说:《我的第二故乡》立足精准扶贫,通过用现代电影的真实力量传递了奋发向上、自立自强的扶贫精神与价值观,让我们明白,美好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一代代人无私的奉献与付出!
高文伟同志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脱贫,千千万扶贫干部正是这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托付》里的扶贫干部杨华峰,《守桥》里项目的负责人胡学还是《姐妹》里的扶贫干部杨华,都是因地制宜,因贫困类型施策,反映了贫困的多样性和扶贫的策略性。
高俊义同志说:贫困山区的孩子为了生活而要陪伴父亲做农活,父亲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再一次震撼了我们。现在搞乡村建设,当地官员利用发达的网络直播平台带头销售当地的农产品,形成了一条互联网致富的高效渠道,值得各地大幅度宣传和效仿。